

腻子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2023-06-15
阅读

什么是腻子? 涂装施工前,涂覆于建筑内外墙,提供一个平整的基材,以保证涂饰工程顺利进行,并获得理想的装饰效果的表面处理材料。腻子的重要作用 墙体涂装工程由三个层面(基层墙体、腻子层、饰面涂层)构成,在受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变化由于各自的应变系数不同,从而发生形变的尺寸大不相同,那么就会造成应力的集中开裂。 位于三个层面中间层的腻子,如果具有良好的柔性或弹性,来消除这一集中应力,从而抵抗应变开裂,就可以有效防止墙面的开裂、起皮、脱落。 对于基层墙体而言,腻子提供与墙体紧密、牢固地粘结;对涂层而言,在于提供平整坚固的良好基底。因此腻子在墙体和乳胶漆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粘结过渡作用。腻子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追求低成本,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二.一味地追求施工性、打磨性,降低了腻子本应有的基本性能。 三.仅仅将腻子看作涂料的配套材料,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随意的施工,不正确是使用随处可见 五.对腻子认知不足,使用选择不合理 六.相对饰面层而言,相应配套的腻子品种太少会造成什么问题?掉粉

产生原因: 1. 胶凝材料含量过低(有机、无机),腻子自身强度及内聚力差。 2. 内墙灰钙基腻子单道批刮过厚。 3. 外墙腻子批刮较薄。 4. 高温或墙体高温下施工,腻子水分迅速挥发,未能有足够的水分进行水化。 5. 基层过于干燥并且吸水量较大,腻子水分迅速被吸收,未能有足够的水分进行水化。 6. 所使用的纤维素醚保水率较低,腻子水分丧失过快。 7. 腻子膜表面干燥后进行了反复批刮。 8. 施工时对不平整及刀痕部位进行刷水操作,造成表面含水率过高,强度降低。 9. 产品储存不当造成结块、失效后使用。 10.产品超过保质期,强度及粘结力大幅降低。解决方法: 1. 改善配方比例,适当提高胶凝材料掺量 。 2. 控制灰钙基础腻子的单道批刮厚度在1mm左右。 3. 控制外墙腻子的单道批刮厚度在1~2mm左右。 4. 避免高温、阳光直射时段、墙体高温时施工,必要时对施工部位进行遮荫保护。 5. 对于过于干燥基层进行适当的润湿。 6. 使用质量稳定,保水率较高的纤维素醚产品。 7. 控制施工的可操作时间,在腻子膜尚未收水变干时即进行必要的抛光抹平操作。 8. 严格杜绝 对施工后腻子膜表面的刷水操作 9. 改善产品的储存条件,不使用已经结块、失效或超过保质期的产品 10.轻度掉粉可以将浮灰处理掉,然后用乳液界面剂进行渗透加固处理 11.如果粉化严重,则建议铲除后做界面处理再进行批刮。起泡

产生原因: 1、基底过于干燥,批荡速度过快,腻子的水分被基层吸收后,基层内含空气没有被及时的机械抹压 赶出,在腻子膜层形成密集、细小气泡,干燥后铲除或打磨掉气泡即呈现针孔状。 2、腻子搅拌过于剧烈,内部含气量较高,施工是未能得到良好的机械抹压及厚度控制。 3、基层密度太大或太小,并含有丰富的空隙,且腻子含水率高,因而不透气,空气被封闭在空隙空腔内。 4、施工一段时间后,才在表面出现的爆裂起泡,主要是搅拌不均匀造成的,浆体中含有来不及溶解的粉状颗粒,施工后,吸收水分,溶胀形成。

解决方法: 1. 过于干燥的基层进行适当润湿,待墙体无明水之后,进行腻子层的施刮,施工过程中不要盲目过快批刮;对施工第二道或者最后一道面层出现起泡现象,应在水印消除前用刮刀进行压泡破除处理,保证腻子面上不出现气泡。 2. 合理控制腻子的施工厚度,对于找平厚度较厚的基层,选择适宜粗细的找平腻子(砂浆)找平,切勿用细腻子过厚施工找平,特别粗糙的墙面,一般底料尽可能选择粗的腻子。 3. 较为疏松或孔洞较多的基层应当进行适当的修补或界面处理后进行施工。 4. 对腻子进行充分的搅拌,并静置熟化后使用;使用分散性良好的添加剂进行生产应用。空鼓脱层

产生原因: 1. 基底含有残留的脱模剂(比如废机油、蜡乳液) 2. 基底严重粉化,吸水量过大。 3. 底层腻子掉粉;底层腻子太硬;腻子批刮干燥太快 4. 施工未对腻子进行良好的机械按压批刮处理,腻子层与基层接触不够紧密,形成夹层。 5. 基层与腻子层之间存在致密层,使空气无法正常扩散 6. 施工后或施工当中腻子层被雨水或其它渗透水浸润,造成含水率过高,强度降低,也会脱落。 7. 两层腻子搭配不合理。解决方法: 1. 施工前检查并进行合理的基层处理 2. 粉化的基层,用渗透底漆(墙固)进行界面处理加固,待干燥后,再进行相应的腻子层施工 3. 腻子尤其是内墙腻子,尽可能缩短两道腻子施工的间隔 4. 施工单道不要过快过厚批刮,注意对腻子进行良好的机械抹压,保证腻子层与基层的良好紧密的润湿接触。 5. 注意施工过程防护,在腻子施工过程中或施工后完全干燥硬化之前,腻子不要被水浸润 6. 腻子选用时,预先了解底层状态,选择合适的腻子进行批刮。开裂
腻子常见裂缝 墙体裂缝:裂缝随地基的变动呈现不均匀的分布

接缝裂缝:一般呈现规则的裂缝是比较常见。

粉刷层裂缝:粉刷层柔性不够,表现为比较大的龟裂纹,一般是均匀的分布

腻子层裂缝:一般表现为细微的龟裂,均匀不规则分布,或线性不规则分布出现原因: 自身开裂 1. 无机胶凝材料(灰钙粉、水泥)添加量过多,造成腻子刚性过大,饰面硬脆,容易产生易产生裂纹。 2. 腻子涂刮层过厚,一般腻子厚度1-2mm,一般不超过3mm。大部分内外墙平整度差,曲面误差甚至高达3-5公分,腻子无法满足该找平要求,这时应该用砂浆(找平腻子)找平,并且误差越大要求砂浆越粗 。 3. 腻子的保水性过差,高温或阳光直射时施工后,迅速丧失水分造成失水开裂 4. 施工太厚,内部干燥较慢,表面干燥速度较快,也容易造成开裂 5. 易受到长期日晒、淋雨部位墙体,雨水冲刷及冷热骤变产生的应力裂缝 6. 内外墙基层松动、有掉粉或粉尘污染,如果不解决,腻子粘结层存在粉尘隔离,很容易 起鼓分层,随着外界冷热温度的变化,慢慢地出现裂纹,裂纹顺着空鼓的方向开裂,把 裂缝打开,会看到腻子和墙底是两层,中间一层粉尘。 成网状的、毛细收缩裂缝(龟裂) 基层引起的开裂 1. 温度变化与热胀冷缩引起温度裂缝 2. 墙体结构变形静动荷载引起结构裂缝

有规律的,线性裂缝解决方法: 1. 避免高温阳光直射时段施工,提高腻子自身保水率,杜绝自身失水开裂 2. 每道施工不宜太厚,两道施工时间间隔一定要大于4小时以上,前道腻子干透后,才进行后道施工 3. 干湿,温度变化或者批刮过厚造成的微小裂纹:可以打磨,涂刷乳液界面封闭后后批刮,注意控制厚度 4. 合理控制腻子的施工厚度,批刮过厚等造成的大裂纹,铲除后涂刷乳液界面剂,再进行腻子。 5. 墙体开裂造成的大裂纹,铲除后涂刷乳液界面剂,粘贴网格布,再进行适宜腻子批刮修补,如果墙体裂纹较大,就要对墙体进行处理。 6. 如果是建筑一直沉降变形、不要忙于修补,等待不再变形时再进行修补。修补要根据裂缝形状、密度大小而采取多种方案,可用开槽修补或者加网格布修补, 并使用弹性腻子。黄变

产生原因: 主要发生在室内旧墙面,旧墙腻子使用了大量的PVA胶水,胶水老化分解,产生不饱和酸,不饱和酸与腻子中钙离子反应,生成相应黄色的钙盐。解决方法: 1、用渗透底漆(墙固)进行封闭,干透后,再行施刮内墙腻子 3、选用合格的内墙腻子,避免使用胶水腻子或添加廉价添加剂的腻子。腻子使用不当产生的问题

什么是腻子? 涂装施工前,涂覆于建筑内外墙,提供一个平整的基材,以保证涂饰工程顺利进行,并获得理想的装饰效果的表面处理材料
腻子的重要作用 墙体涂装工程由三个层面(基层墙体、腻子层、饰面涂层)构成,在受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变化由于各自的应变系数不同,从而发生形变的尺寸大不相同,那么就会造成应力的集中开裂
位于三个层面中间层的腻子,如果具有良好的柔性或弹性,来消除这一集中应力,从而抵抗应变开裂,就可以有效防止墙面的开裂、起皮、脱落
对于基层墙体而言,腻子提供与墙体紧密、牢固地粘结;对涂层而言,在于提供平整坚固的良好基底
因此腻子在墙体和乳胶漆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粘结过渡作用
腻子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追求低成本,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二.一味地追求施工性、打磨性,降低了腻子本应有的基本性能
三.仅仅将腻子看作涂料的配套材料,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随意的施工,不正确是使用随处可见 五.对腻子认知不足,使用选择不合理 六.相对饰面层而言,相应配套的腻子品种太少 会造成什么问题? 掉粉 产生原因: 1. 胶凝材料含量过低(有机、无机),腻子自身强度及内聚力差
2. 内墙灰钙基腻子单道批刮过厚
3. 外墙腻子批刮较薄
4. 高温或墙体高温下施工,腻子水分迅速挥发,未能有足够的水分进行水化
5. 基层过于干燥并且吸水量较大,腻子水分迅速被吸收,未能有足够的水分进行水化
6. 所使用的纤维素醚保水率较低,腻子水分丧失过快
7. 腻子膜表面干燥后进行了反复批刮
8. 施工时对不平整及刀痕部位进行刷水操作,造成表面含水率过高,强度降低
9. 产品储存不当造成结块、失效后使用
10.产品超过保质期,强度及粘结力大幅降低
解决方法: 1. 改善配方比例,适当提高胶凝材料掺量
2. 控制灰钙基础腻子的单道批刮厚度在1mm左右
3. 控制外墙腻子的单道批刮厚度在1~2mm左右
4. 避免高温、阳光直射时段、墙体高温时施工,必要时对施工部位进行遮荫保护
5. 对于过于干燥基层进行适当的润湿
6. 使用质量稳定,保水率较高的纤维素醚产品
7. 控制施工的可操作时间,在腻子膜尚未收水变干时即进行必要的抛光抹平操作
8. 严格杜绝 对施工后腻子膜表面的刷水操作 9. 改善产品的储存条件,不使用已经结块、失效或超过保质期的产品 10.轻度掉粉可以将浮灰处理掉,然后用乳液界面剂进行渗透加固处理 11.如果粉化严重,则建议铲除后做界面处理再进行批刮
起泡 产生原因: 1、基底过于干燥,批荡速度过快,腻子的水分被基层吸收后,基层内含空气没有被及时的机械抹压 赶出,在腻子膜层形成密集、细小气泡,干燥后铲除或打磨掉气泡即呈现针孔状
2、腻子搅拌过于剧烈,内部含气量较高,施工是未能得到良好的机械抹压及厚度控制
3、基层密度太大或太小,并含有丰富的空隙,且腻子含水率高,因而不透气,空气被封闭在空隙空腔内
4、施工一段时间后,才在表面出现的爆裂起泡,主要是搅拌不均匀造成的,浆体中含有来不及溶解的粉状颗粒,施工后,吸收水分,溶胀形成
解决方法: 1. 过于干燥的基层进行适当润湿,待墙体无明水之后,进行腻子层的施刮,施工过程中不要盲目过快批刮;对施工第二道或者最后一道面层出现起泡现象,应在水印消除前用刮刀进行压泡破除处理,保证腻子面上不出现气泡
2. 合理控制腻子的施工厚度,对于找平厚度较厚的基层,选择适宜粗细的找平腻子(砂浆)找平,切勿用细腻子过厚施工找平,特别粗糙的墙面,一般底料尽可能选择粗的腻子
3. 较为疏松或孔洞较多的基层应当进行适当的修补或界面处理后进行施工
4. 对腻子进行充分的搅拌,并静置熟化后使用;使用分散性良好的添加剂进行生产应用
空鼓脱层 产生原因: 1. 基底含有残留的脱模剂(比如废机油、蜡乳液) 2. 基底严重粉化,吸水量过大
3. 底层腻子掉粉;底层腻子太硬;腻子批刮干燥太快 4. 施工未对腻子进行良好的机械按压批刮处理,腻子层与基层接触不够紧密,形成夹层
5. 基层与腻子层之间存在致密层,使空气无法正常扩散 6. 施工后或施工当中腻子层被雨水或其它渗透水浸润,造成含水率过高,强度降低,也会脱落
7. 两层腻子搭配不合理
解决方法: 1. 施工前检查并进行合理的基层处理 2. 粉化的基层,用渗透底漆(墙固)进行界面处理加固,待干燥后,再进行相应的腻子层施工 3. 腻子尤其是内墙腻子,尽可能缩短两道腻子施工的间隔 4. 施工单道不要过快过厚批刮,注意对腻子进行良好的机械抹压,保证腻子层与基层的良好紧密的润湿接触
5. 注意施工过程防护,在腻子施工过程中或施工后完全干燥硬化之前,腻子不要被水浸润 6. 腻子选用时,预先了解底层状态,选择合适的腻子进行批刮
开裂 腻子常见裂缝 墙体裂缝:裂缝随地基的变动呈现不均匀的分布 接缝裂缝: 一般呈现规则的裂缝是比较常见
粉刷层裂缝: 粉刷层柔性不够,表现为比较大的龟裂纹,一般是均匀的分布 腻子层裂缝: 一般表现为细微的龟裂,均匀不规则分布,或线性不规则分布 出现原因: 自身开裂 1. 无机胶凝材料(灰钙粉、水泥)添加量过多,造成腻子刚性过大,饰面硬脆,容易产生易产生裂纹
2. 腻子涂刮层过厚,一般腻子厚度1-2mm,一般不超过3mm
大部分内外墙平整度差,曲面误差甚至高达3-5公分,腻子无法满足该找平要求,这时应该用砂浆(找平腻子)找平,并且误差越大要求砂浆越粗
3. 腻子的保水性过差,高温或阳光直射时施工后,迅速丧失水分造成失水开裂 4. 施工太厚,内部干燥较慢,表面干燥速度较快,也容易造成开裂 5. 易受到长期日晒、淋雨部位墙体,雨水冲刷及冷热骤变产生的应力裂缝 6. 内外墙基层松动、有掉粉或粉尘污染,如果不解决,腻子粘结层存在粉尘隔离,很容易 起鼓分层,随着外界冷热温度的变化,慢慢地出现裂纹,裂纹顺着空鼓的方向开裂,把 裂缝打开,会看到腻子和墙底是两层,中间一层粉尘
成网状的、毛细收缩裂缝(龟裂) 基层引起的开裂 1. 温度变化与热胀冷缩引起温度裂缝 2. 墙体结构变形静动荷载引起结构裂缝 有规律的,线性裂缝 解决方法: 1. 避免高温阳光直射时段施工,提高腻子自身保水率,杜绝自身失水开裂 2. 每道施工不宜太厚,两道施工时间间隔一定要大于4小时以上,前道腻子干透后,才进行后道施工 3. 干湿,温度变化或者批刮过厚造成的微小裂纹:可以打磨,涂刷乳液界面封闭后后批刮,注意控制厚度 4. 合理控制腻子的施工厚度,批刮过厚等造成的大裂纹,铲除后涂刷乳液界面剂,再进行腻子
5. 墙体开裂造成的大裂纹,铲除后涂刷乳液界面剂,粘贴网格布,再进行适宜腻子批刮修补,如果墙体裂纹较大,就要对墙体进行处理
6. 如果是建筑一直沉降变形、不要忙于修补,等待不再变形时再进行修补
修补要根据裂缝形状、密度大小而采取多种方案,可用开槽修补或者加网格布修补, 并使用弹性腻子
黄变 产生原因: 主要发生在室内旧墙面,旧墙腻子使用了大量的PVA胶水,胶水老化分解,产生不饱和酸,不饱和酸与腻子中钙离子反应,生成相应黄色的钙盐
解决方法: 1、用渗透底漆(墙固)进行封闭,干透后,再行施刮内墙腻子 3、选用合格的内墙腻子,避免使用胶水腻子或添加廉价添加剂的腻子
腻子使用不当产生的问题